SoloistPoster.jpg

音樂是混亂靈魂的救贖。

The Soloist ,獨奏者。由小勞勃道尼(Robert Downey Jr.)與傑米福克斯(Jamie Foxx)主演的電影。

電影改編自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Steve Lopaz的同名小說,也是作家本身的親身經歷。

大約在2003年,專欄作家Steve Lopaz某夜正苦思下一篇專欄內容,路過了洛杉磯下城的一座公園,他聽見了有人以小提琴拉奏貝多芬的作品,尋聲而去,發現並非街頭藝人,是一名流浪漢,正以少了二根琴弦的小提琴演奏,樂音悠美的流蘯,令人震撼。以著新聞的敏銳觀察,他相信這絕對具有"新聞價值"--演奏貝多芬的黑人流浪漢,多麼具衝突性與故事性。

果不其然,在經過他的詢問,探查後發現,原來這位自稱來自克里夫蘭的Nathaniel Ayers,曾經是美國最知名,甚至是舉世聞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學生,原先主修大提琴,而且還進入了學校的管弦樂團,並曾和大提琴家馬友友一起演奏過。但到了大學二年級時,因為精神分裂症而輟學,在幾經流浪後,輾轉來到了洛杉磯。而他最常出没在交通繁忙的隧道口演奏。

Nathaniel Ayers的新聞被報導後,引起了高度的注意和關切,甚至有人送了一把典藏的大提琴給他,願他繼續演奏夢想。

當然Steve Lopaz的角色也產生了變化。他不再只是從旁冷靜觀察,發掘故事的新聞人,反而涉入更多。

他開始涉入了Nathaniel Ayers的生活,希望他能繼續演奏,因為他簡直是難能可貴,又令人悲憫的天才。所以他介紹他到遊民收容中心,希望他能有固定的居所。他找來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的老師,親自授課,他也找心理醫生,想要幫助他治療精神分裂症。這樣的涉入遠遠超過一個新聞從業者應當扮演的角色,而他與Nathaniel Ayers的關係,也從報導者與被報導者,轉變為互動頻繁的朋友。

表面上看來,Steve Lopaz似乎扮演人道救援者,對一名流浪漢伸出援手,憑藉著他從事新聞的多年資歷,豐厚的人脈,好似要創造出一部膾炙人口的故事--"浪流漢變身天才音樂家,在精神分裂症的傾軋下終於實現登入殿堂的夢想"。但過程並非如勵志性電影般,充滿光輝泡泡的色彩。而Nathaniel Ayer,也非傀儡般純粹的依賴像Steve Lopaz這樣的成功人士。他雖然飽受流離顛沛,居無定所,以及精神分裂產生的幻聽幻象所苦,但心中對音樂的狂熱痴迷,就如一盞持續不滅的火束,繼續燃亮著他迷迷濛濛的人生路。也讓他不被操控,甚至保持著最純淨的性靈。

音樂才是救贖Nathaniel Ayers的那隻神秘的手。祂同時也救贖了Steve Lopaz。

因為Steve Lopaz從Nathaniel Ayers的身上看見了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情。而這些正是他所日漸式微的能量。

看完這部電影,每當我站在車站外抽煙,看見一群遊民聚集,心裡總想著,這之中會否也有另一個Nathaniel Ayers?而我願意與他交朋友嗎?就算他不是Nathaniel Ayers那般的天才?甚至我也不是Steve Lopaz?我會和他們交朋友嗎??

這是個好問題,我想,我須要想很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h0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