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rink-movie-14.jpg

<他們希望我正常的去哀悼,但,悲傷的人是我,是我的悲傷。>

 

凱文史貝西(Kevin Spacy)2009年的新片「shrink/心理醫生」,是一部小品但引人深思的好看電影。

凱文史貝西在片中飾演洛杉磯的知名心理醫生,他的病人包括了搖滾歌手、電影演員、電影製片、、、等等。片中的多位病人,甚至包括醫生在內,過的是令許多平民老百姓艷羨的生活,名聲財富無一不足。但內心深處卻隱藏許多黑暗、難以過渡的痛苦。

做為一名心理醫生,凱文史貝西的角色頗耐人尋味。他在片中聆聽病人對病狀的描述,藉以抽絲剝繭,找出病人的問題所在,並給予適當的心理醫療,他同時撰書,要人民記得當下幸福的重要。但其實他本身是個酒鬼,並沈迷於抽大麻。他必須日日夜夜麻醉自己,因為他和他的病人一樣,也有自己無法過度的痛苦。那痛苦是來自於毫無理由自殺的妻子。

片中並未描述凱文與妻子的感情究竟如何,只以幾個畫面帶過曾經一起同寢的臥房,凱文再也不入內睡眠,只是悲傷的凝視它。

另一段我認為暗示凱文與妻子感情的部份,是由羅賓威廉斯飾演的好萊塢演員一角。羅賓自以為患了性上癮症,希望凱文替他背書,證明他的確患有此病。他焦慮不堪的一再陳述他的問題,然而凱文卻告訴他,他患的是酒精上癮,並非性上癮。凱文一句點破他:「你希望從我這裡得到允許你被叛妻子的權利,是嗎?」,從此似乎引出了凱文對妻子的用情至深,他對她是忠誠的,無怪乎,他一直無能跳脫妻子自殺的痛苦。

另一點也令我好奇的部份,是否所有的心理醫生都覺得自殺是非常讓人束手無策又無奈的問題?就好像一般的醫生面對無法治癒的癌症一樣,或者神父遇到無法消滅的惡靈一樣,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發生?

為什麼我會好奇呢?因為當同是心理醫生的凱文的父親,希望透過心理醫生同僚一起幫助凱文度過困境,但一聽見凱文的妻子原來是自殺死亡,大家反而楞住了。原本興致勃勃欲以心理醫生的專業討伐驅趕凱文心理的魔鬼,沒想到卻不是一般的小魔小妖。所以自殺這個課題,應該在心理醫學的專業上,是相當值得被探討的一部份吧?

片中的另一個安排也讓我覺得挺有趣。身為心理醫生凱文經常要接受病人的諮詢,然而回歸他個人的生活中,他也尋求諮詢,而這對象卻是他的藥頭,而且藥頭的名字還叫耶穌。

凱文問藥頭:「你是否常遇到你的客戶問你問題,你卻無能為力的狀況?」,藥頭說:「沒有耶!我只是賣賣大麻而已,沒管那麼多。」

凱文告訴藥頭:「他們要我正常的哀悼妻子死亡,但那是我的悲傷。」,藥頭說:「對,悲傷是你的。」,「每個人都有問題,為什麼都要把問題扯到大麻上面呢?為什麼每件事都要貼上標籤呢?」,看似為害人間的藥頭,他講的話,其實還頗有哲理的。

凱文嗑藥且酗酒的行為,讓父親不得不祭出一些手段來協助他,於是丟給他一名來自貧民區黑人少女的個案。

這少女也是歷經母親自殺,而無法自痛苦中復原,以至於陸續出現所謂的脫序行為。凱文和她談過幾次話,她的自我防衛機制相當高,並不以為心理醫生能給她任何協助,而且她自以為根本無需協助。他們的諮詢過程似乎是沒什麼用處的,直到凱文在電視節目中大暴走,要人們不要買他的書,那內容都是狗屎。少女才真正的接納他,把他當做也和她同樣會遇上問題的人,而不只是一個無關乎已的心理醫生。

電影末尾,最讓我感動的是少女終於願意將母親留下的信交由凱文來閱讀,要他告訴她,母親說了什麼,到底有沒有說為什麼自殺?

凱文不愧是影帝,他只稍以眼神表情示意,就帶出少女的母親和他的妻子一樣,沒有,什麼都沒提的便離去了。凱文和少女相擁而泣的畫面,真教人動容。

自殺的人不會說:「喔!因為我忽然感到腦海中有股聲音催促,所以我就上吊割腕死了。」,就算自殺的人寫一百遍遺書,我討厭這樣的人生,我厭倦了,我恨死了,不想活了。面對自殺死亡的親人,活著的人還是想要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,為什麼,為什麼要走?為什麼不好好活著?我們難道沒有值得努力的空間了嗎?

所以自殺也許解決了當事人精神與身體的壓力,因為死了什麼都消失了。但真的什麼都沒了嗎?你所遺留下的,未解的謎團,還有給活著人帶來的痛苦呢?那是會綿長的影響一輩子的。

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撒狗血,勵志勵心,感人催淚的作品,但透過影片中環環相扣的安排,從小細微中,可以發現它其實還有許多值得去觀察和深思的論點。

比如,悲傷是我的,所以我要放縱沈迷,自我遺棄,為什麼偏有人挾著道德的旗幟,破壞屬於我自有的哀悼儀式?

比如,生活於痛苦之中,究竟是自我選擇,還是被選擇的?也許無法跳脫痛苦,實則是自己本身丕願意跳脫,因為害怕一旦跳脫了,對於我們所在乎的,已逝的人,反而是種背叛。因為有愧,所以以痛苦來自我鞭笞?

我想這是部值得看的電影,你認為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h08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